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带是乌审旗经济、文化、生态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落实好萨拉苏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不仅是保护萨拉乌苏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区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乌审旗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促进全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体现萨拉乌苏文化优越性,合理布局产业要素,使萨拉乌苏河永远成为“一湾清水”的目标,是摆在全旗10万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旗作出建设萨拉乌苏“一河三园”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战略决策,对于增强全旗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构建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战略意义
目前乌审经济社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展的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在不断增大。构建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带,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全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
㈠建设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带,是我旗推进“工业强旗”战略的有益补充。
我旗以生态经济的理念,提出建设萨拉乌苏“一河三园”文化旅游产业带这一战略构想,是科学谋划乌审未来发展的具体体现。不仅符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本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实现“生态立旗”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生态优良,资源充裕、品牌突出的示范区,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㈡建设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带,是维护乌审旗生态平衡的必然需求。
在內蒙古,特別是鄂尔多斯地区,“一湾清水”弥足珍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以及人口的增加,不容回避要面临着各种环境污染的威胁,为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带就是进一步增强区域内乃至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地保护好萨拉乌苏河,就是为建设美丽富饶的绿色乌审锦上添花,就是为地区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㈢建设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带是乌审加快发展谋求更大利益的重要支撑。
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建设范围是以萨拉乌苏河为依托,构建三园(萨拉乌苏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萨拉乌苏国家级湿地公园、萨拉乌苏休闲养生精品农业庄园)构筑高层次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将沿河城镇发展与保护内蒙古西部最大水库紧密联系起来,探索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加快发展速度,特别是为后期煤碳化工产业发展构筑生态保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这是乌审加快发展谋求更大利益的重要支撑。
二、萨拉乌苏文化旅游开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优势
㈠生态资源储备充裕
萨拉乌苏文化旅游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不仅是国家级文化遗址,同时拥有亚洲最大的沙漠大峡谷,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水库,其水质可达到国家一类水的标准。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容积达1.2亿方,区域内有植被覆盖率89%,淡水鱼10多种,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㈡文化积淀厚重深邃
萨拉乌苏河流域多元文化并存,14-7万年前的萨拉乌苏遗址留下了人类远祖的足迹,沿河两岸形成了浓郁的黄土高原文化和游牧文化,1500年前的统万城雄踞大漠,近代红色革命演绎出了不朽的篇章,衍生出的文化产品成为乌审文化脉络的主线和文化名片。
㈢农牧渔业生产条件优越
萨拉乌苏河流域绿色品牌突出。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作用,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耕作条件好。农产品量多质优,生态绿色食品具有明显的优势,畜产品、稻米、水果、水产品等品质均位于全国前列,注册了一系列品牌或商标,多项产品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㈣城镇发展优势突出
萨拉乌苏河流经我旗无定河镇和苏力德苏木,7个行政村,流域面积达到360平方公里,区域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突出周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突出沿河文化品牌,打造峡谷观光、科考探秘、亲水生态园林化特色和休闲养生精品农业,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发展将成为区域小城镇化的一个亮点,对全市乃至全区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打造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思考
构想中的萨拉乌苏“一河三园”文化旅游产业带,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经济发展为支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于区域内现实基础和制约条件,我们认为,要打造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朝阳产业示范区,要不折不扣的抓好几个层面:一是生态保护层面,二是绿色经济层面,三是精品文化层面,四是特色城镇层面。
㈠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萨拉乌苏开发区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构建“大文化、大旅游”框架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协调和谐的的人居环境体系。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把萨拉乌苏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旅游产业核心区,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旅游综合体。
㈡功能定位
重点构筑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加大整合力度,挖掘主流文化旅游资源,着眼于整体保护和提高整体功能,改造人文景观,开发自然景观,发展具有萨拉乌苏风光、鱼米之乡、亲水养生、峡谷穿越、科考探秘、沙漠运动等特色旅游项目,加快绿色农产品生产,再现“塞上小江南”的美景。加强优质水产品开发、加快综合有机市场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建设集度假休闲、游乐、考察、商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做活水文章、做大沙品牌
㈢思考和建议
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萨拉乌苏开发区建设总体目标,优化功能板块,打造生态经济品牌,就必须在开发与保护并举中,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1、建立健全高层次的协调组织和管理机构
对于开发区管理,建议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多部门联合参与,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便于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协调、规划,有效制定共同发展的区域政策和措施,妥善解决出现的矛盾,保证各项协议落到实处。
2、完善萨拉乌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带必须规划先行,搞好“一河三园”单项产业规划、新型旅游城镇规划,特别是生态建设的规划。为此建议:一要搞好区域总体规划。建议多部门协助协调参与规划编制,明确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在资金上给予优先;二要搞好四个主体功能的配套规划,科学配置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布局,科学搞好环境保护,实现区内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构筑统一的基础设施
运作萨拉乌苏开发区文化旅游产业带,构筑统一的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大力发展环绕萨拉乌苏河流域高等级公路建设,逐步与周边城市形成开放、网络式发展圈,要完善园区内部交通网络建设,达到生态环保的要求。要统一构建产业带公共信息系统,包括标识指示牌、公共服务设施等。要完善水、电、讯、气等配套功能,做好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
4、重构新型旅游城镇发展体系
要整合区域内现有行政村,提档改造升级,围绕旅游做文章,赋予文化特色,加紧编制特色旅游村专项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思路,实现“一村一品”,提升中心城镇的辐射能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新村”、“文化新村”目标。
5、做好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
萨拉乌苏河流域在乌审旗境内全长80余公里,所经之处形成了有较大反差的景观特色,上游有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鬼斧神工的沙漠大峡谷,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游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大(二)型水库。下游是镶嵌在河湾地带肥沃的河谷良田和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素有“塞外小江南”美誉。有鉴于此,要结合三个园区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做好各园区的产业定位,合理布局产业要素,最终实现良性互动,有机统一。
6、抓好重点建设项目
要根据规划要求,分期有重点的建设拉动性项目,做好项目的选择、选址和落地工作,各部门、各环节要认真研究归口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拓宽融资渠道,要将区域内项目建设和进展纳入部门实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成立项目督导组,确保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7、全力争取国家的认定
近期,要集中力量拿下萨拉乌苏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萨拉乌苏国家级湿地公园两个牌子、中期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将下游打造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区,最终要将萨拉乌苏文化旅游产业带整体推出,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国际旅游综合体。申报的过程可能较漫长,过程中要考虑一切发展因素,创造一切发展条件,要有较好的延续性,群策群力,集中精力,直至申报成功。
上一篇: 交通项目精细化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