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长廊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21-10-28 14:51:00

   胜利村位于乌兰陶勒盖镇最南端,地处陕蒙交界地带,全村总面积6.2万亩,下辖3个农牧业社,户籍人口386户1016人,常住人口248户752人,是以种养业为主的典型生态农牧业村。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位于胜利村弓背梁制高点,站在这里可以远眺河口水库,俯瞰全村景色,映入眼帘的全是绿色,不见村庄,号称空中牧场。弓背梁横架南北,胜利村位于龙头,真是“人从苍龙背上过,水从碧玉环中出”景色甚好啊!

  近年来,乌兰陶勒盖镇利用胜利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结合现有胜利故事会的影响力,在这里筹划建设这个廉政教育走廊,主要是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和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这一目标进行的,从始至终体现了廉政就是德政,吃苦就是享福这个主题,将廉政教育形象化,具体化,简明化。 

  廉政教育走廊集学习教育、培训实训、互动体验为一体,按照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求以及学、思、践、悟等环节设置清风广场、廉政驿站(廉政加油站)、清风步道、初心小屋四个部分。 

  清风广场主要是学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古老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着独特的孝道文化,而且有着丰富的、系统的廉政文化。孝与廉是相通的,孝以促廉、廉以尽孝,设置24孝和24廉目的就是让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自觉弘扬和践行孝廉文化,这既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立身之本、齐家之要、为官之道、成事之基。 

  设置“听”、“忆”、“品”“警”“倡”“望”6个板块。通过“听”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忆”我国廉政历程、“品”读古今楷模、“警”惕贪腐之风、“倡”响时代清风、“望”清廉乡村这六个学习模块,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廉政驿站主要是思的环节,共设置2个,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全长约2公里。第一个廉政驿站设置德政桥、正气林、清风路三个故事讲述点,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第二个廉政驿站主要展示和讲述全镇农牧民家风家训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政桥: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桥就是德政桥,它已经是第三代桥了,是2016年由乌兰陶勒盖镇党委政府主导,乌审旗交通局承建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胜利村村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积极发展生产,努力改变生活条件,但由于胜利村被蜿蜒的白河分为东西两头唯独缺一座桥,村民们购买东西、种植土地、孩子上学、客货运输经过白河都十分困难。在经济和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胜利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利用木头建造了第一代木桥,没有想到的是木桥经常被大水冲垮,许多客货车辆经常陷入河中,来往行人经常淌水而过,可以说是民生疾苦,字句在心。为尽快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2001年8月,原黄陶勒盖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以百姓心为心,积极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持,组织干部职工踊跃捐款捐物、动员村民群众投工投劳,干部和村民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用一个月的时间成功建立了第二代砖桥,从此,这座桥再也不怕被大水冲垮,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再也不会被大水淹没。“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德政桥的建成正是党政军民心连心,党群干群背靠背,合力建设美丽家园的最好见证,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人民情怀。 

  大家请看这里,在桥建成后,当时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云才晓同志,听到这里干部群众同心建桥后,深受感动,题名德政桥,寓意德政为民,激励广大基层干部与群众团结一心,为人民办实事,做群众贴心人。这块碑就是当年纪念德政桥而立的,这个碑也是出自当时干部群众之手,为了省钱,大家用砖和水泥砌了这个石碑,上边的文字是当时的干部趁着水泥未干,将打印在纸上的文字贴在石碑上,用手术刀片一笔一划刻上去的。“德政桥”三个大字,是大家用手电筒照着放大文稿,然后进行描摹。可见当时条件多么艰苦,党委政府以及干部群众多么廉洁。碑文详细描述了建桥的始末,其中最后一句写到:“吾民谨记:当以百倍热情,爱党爱国爱家,当添千分干劲,共促黄乡繁荣。”多么鼓舞人心,多么催人奋进,谢谢我们的前辈用他们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和永不言气的奋斗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回忆过往的时候心情澎湃,热泪盈眶。 

  正气林:各位领导请看这边,这片树林叫正气林。1999年国家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提出退耕还林政策,2000年胜利村成为乌审旗首批实施退耕还林的地方,当这个政策到胜利村这个小村庄时,村干部都犯了愁,怎样才能说服农民自愿把自己的耕地让出来去植树造林,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也十分不理解,耕地让出去意味着粮食少了,村干部集中讨论决定先从党员入手,通过集中宣讲政策,入户走访谈心,党员带头发挥先锋作用,在2000年完成310亩,2001年完成734亩,2002年完成1840亩。为了保证退耕还林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村干部和村民从选树苗到运输到最后的种植养护都亲力亲为,保证种一棵活一棵,植一片成一片,退耕还林项目自实施以来没有贪污侵占等腐败问题发生,据说项目在当时成为全旗各地参观考察的地点之一。如今,胜利村林荫环抱,绿草如茵,林地面积达到2.19万亩,有了空中牧场的美誉,这都离不开退耕还林好政策的落地生根。这正是我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所以我们把这片林起名叫正气林,是为了纪念退耕还林好政策让家的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同时也激励乌兰陶勒盖镇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浩然正气扎扎实实干工作,稳稳当当抓落实。 

  清风路:路,维系着胜利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关系着胜利村脱贫攻坚的成败。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叫清风路,过去叫“牛路巷”,是由牛群踩出的自然路,特别难行,也寓意着只有四条腿的牛才可以通行,当地有一句“黄陶勒盖淖泥湾,进来容易出去难”名句,意思等在春秋两季或雨季,这条路基本上通行不了。于是,一场场“修路动员会”成为历届党委政府的必修课题,年年修、年年垫,条件逐步在改变。2016年,乌兰陶勒盖镇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加大力度,对道路进行拓宽、路面进行改造,并对路边排水设施进行修理重建,投入绿化建设,逐步改变了公路面貌,使行车的条件根本好转。让这条路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土路、沙石路变为眼前宽阔平坦的沥青路。 

  第二个廉政驿站家风家训:《周易》里有句话是这样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那些常常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福泽深厚,那些常常做坏事的人家一定会遭到祸殃。积善、积不善,重点都在于一个“积”字,积就是积累的“积”。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其实就是量变会促成质变。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从历史上看,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他们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家风、家训,清白做人、诗书传家,纯真质朴、拼搏进取等等方面,具有超越地域和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乌兰陶勒盖镇的农牧民也有独具特色的家风家训,这些家风家训是在慢慢积累,代代传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清风步道主要是践的环节,对比建设漠视群众“一公里”和服务群众“一公里”两段,其中,最后一公里设置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语录,让受大家边走边学,边学边走。 

  清风步道设置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两段,让大家边走边学、边学边走,在行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最先一公里我们没有进行任何的施工建设,就是让大家体验踩着厚厚的泥土,一步一步慢慢走,真真切切感受我们的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最后一公里让大家体验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真切切感受我们的老百姓生活条件改善带来的幸福生活。 

  从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到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从出行基本“靠双脚”,到现在的“抬脚上车”;从曾经的交通闭塞、偏远落后,到如今的畅通无阻。新中国成立70年来,胜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条路的变化仅仅是我们生活越来越好的一个剪影,今年我们为了建设廉政教育走廊同时考虑便民利民原则,积极寻求乌审旗水利局支持,对德政桥护坡及栏杆进行维护修缮,对德政桥进行美化、硬化、绿化、净化,德政桥基础条件及外观面貌大为改观。在原有道路基础上对路基再拓宽,将其命名为清风步道,就是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也希望走到这条路的人可以思党恩,忆党恩,记党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初心小屋主要是悟的环节,设置警钟长鸣、初心竞答、初心印记等功能,大家参观完后再照一照镜子、整一整衣冠、找一找初心、留一留纪念,完成您的本次学习。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乌兰陶勒盖镇党委为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了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为了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镇开花结果,让党的旗帜在教育教学阵地高高飘扬,让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在这筹建了初心小屋和初心学堂,小屋内有学习课堂、互动体验等环节,大家接受完教育后再照一照镜子、整一整衣冠、找一找初心、留一留纪念,完成您的本次学习。 

  廉政教育走廊建设上始终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个是,闲置资源重启利用。将原来建成的广场、凉亭重新利用起来,建设学习阵地;废弃物品节约利用,用废弃轮胎、椽木麻绳代替广告材料,建设各种学习标语;道路景观科学利用,针对已建成道路窄小、桥坝破损等问题科学建设清风步道,一方面降低了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解决了当地农牧民群众大型农机车往来会车的困难问题。内容上做到三个结合即:第一个是,国家与地方廉政教育相结合。按照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求,将国家领导人有关廉政讲话和胜利村廉洁故事有机结合,通过学、思、践、悟等环节,入脑入心学习;第二个是,古代与现代廉政教育相结合。通过古代廉政内容与现代技术设备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学廉、思廉、倡廉、助廉、养廉,把清正廉洁四个字真正牢记在心头;第三个是,廉政教育与休闲健身相结合。将廉政教育与休闲锻炼融合穿插,一路“习”语,可以让大家边走边学,边学边走,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上一篇: 初心小屋

下一篇:胜利故事汇

版权所有:中共乌审旗委党校党性教育网上展馆 蒙ICP备190031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