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更新的春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一片片涌动生机的田野、一座座秀美整洁的村庄、一个个忙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在释放着崭新的活力,化为跃动的音符,奏响乡村振兴的动听旋律。
社会治理新途径自从1月27日当选为无定河镇河南村党支部副书记以来,宋永华的工作节奏有了明显的变化:除了先前担任驻村干部时应该完成的任务外,他还需要陪着村委的老干部们深入一线调解矛盾。在不停的走访和入户中,宋永华对于“如何管好这一亩三分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宋永华习惯性地打开电脑,点开那份竞选时写好的“施政纲要”,结合当天的见闻,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修改,新官上任第一年,看着窗外广袤的土地,宋永华踌躇满志。同一时间,远在无定河村的何治业长伸一个懒腰,锁上了位于村委的“新乡贤工作室”的房门。
作为无定河村构建“自治、德治、法治”平台的重要一环,何治业的工作室除了他自己,还有一批当地的“五老人员”,他们除了参与矛盾调解,也承担着理论宣讲、推动项目落地、参与村规设定等工作,小小的工作室里,经常传出几位老干部、新乡贤对于村庄发展的高谈阔论。让年轻干部走上村委一线岗位,将“五老”乡贤纳入治理体系,以镇财政聘用的方式为14个村增加一名大学生村官,用区域化党建联合体筑牢战斗堡垒,推动南部区域6个党组织在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一盘棋推进……
2020年以来,无定河镇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改革,优化治理格局,构建“群众吹哨、党员报到”基层治理新机制。在持续推行“五下六到”干部驻村入户网格化管理的同时,细化网格化管理服务要求。整合各方资源,推行“一村一警”、法律顾问和领导包案制度,统筹公安、司法等部门和资源,加大社情民意收集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力度,逐步形成“信息联通、纠纷联排、力量联动、矛盾联调”的工作机制。在这一基础上,2021年,“数字无定河”网络平台正式上线,依托手机客户端,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网上信访,第一时间将诉求反馈到相关部门,同时,干部也可以及时掌握13203户34757名农牧民生产生活基本信息,对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做出及时调整和修订。通过推动数据公开与共享,“数字无定河”着力消除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鸿沟,加强干群之间的高效透明沟通,进一步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产业兴旺新动能“今年是产业联合体第二年选种,大家可以参考去年的经验,根据我们给出的数据进行采购。”面对围上来的村民,人群中的无定河镇产业联合体专职干事李涛一点儿也不怯场,进入春耕备耕阶段,村民们大部分问题其实在这几天已经有许多人向他打听过,各种数据也已烂熟于心,加上有去年的成功案例,2021年的乌审旗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更显自信和成熟。
就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平时本就忙碌的王窑湾村更是云集了周边各村前来看热闹的村民。一场“无定河畔春来早,又闹元宵又备耕”的活动早在几天前就已在老百姓中广为传播。现场除了有灯谜、元宵、陕北说书、大秧歌外,来自乌审旗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供种企业和联合体龙头企业博大实地也都派代表在现场搭起了展台,介绍选种知识,宣传测土配方肥,同时也为部分村民发放由联合体订购的2021年春耕化肥。而就在不远处的育苗大棚里,新一年的育苗工作悄然进行,无定河人充分发挥大棚种植的“春提前”效益,正在用辛勤劳动收获新年的“第一桶金”。作为全市农业大镇,最近几年,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是无定河镇花大力气着手推进的重点工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第18次聚焦三农问题,特别强调了农业产业化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围绕这一话题,无定河镇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深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打造联合体发展的“鄂尔多斯样板”,为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注入新动能。坐拥中国最美乡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全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中国乡村旅游最佳目的地、全国休闲农牧业旅游示范镇、中国有机产业发展示范镇等诸多荣誉称号,近年来,一大批“国字号”平台先后落户无定河镇,这是对全镇“三农”发展水平的肯定,也是无定河镇打造产业化联合体样板先行区的底气所在。在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道路之余,无定河镇在实践中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将发展产业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贡献无定河力量。
生态宜居新生活种水稻的第四年,李建春终于在新年之前等来了翘首以盼的好消息:自有品牌“乌审大米”,成功入选2020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同时,“乌审大米”的三品一标申报工作也即将迎来新进展。尽管眼下的种植面积只有500亩,但李建春盘算着,未来,通过放宽农民准入门槛,提高出厂审核门槛,把周边更多的村民、更多的耕地纳入到“乌审大米”产区中,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与“无定河大米”产区相近,但在生产方式上,起步稍晚的李建春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乌审大米”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人工除草配合有机肥。这种近乎原始的劳作模式,也是李建春之所以敢让更多农民加入进来的原因之一。近几年,在“无定河大米”的发展模式下,居住在无定河河谷的农民们也探寻出了属于当地农业的出路,在田园综合体的周遭,处处鸟语花香,农民们在这里谋生计,动物们把这里当天堂,共生其中又并行不悖,金秋时节,更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得到好消息的第一时间,李建春给自己的老同学,同时也是无定河村水稻产业的“领路人”梁小平打去了电话。接到电话时,梁小平正在姐姐梁小英位于无定河村后冯畔集中居民点的新家里商量事情。新一年,集中点隔壁的幸福互助院在完成提升改造后,将正式对外营业,在兼顾本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同时,也会承接部分康养休闲、观光民宿业务,依靠无定河村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世代守护的绿水青山,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梁小平姐弟俩正盘算着围绕互助院做点什么小生意,让自家的腰包更鼓一些。
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长久以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是摆在无定河人面前的两笔账。迈入新世纪,在“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战略指引下,无定河镇走上了绿富同兴的发展道路。在鼓励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的同时,无定河镇引导和鼓励农业创新,严格推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依托全域旅游大环境,大力推广和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生态效益的巩固和提升。富裕生活新希望 温暖的阳光斜斜洒进新家的客厅里,坐在沙发上,张玉平享受着暖阳,里屋,妻子已经开始准备午饭,院里,两个儿子正在追逐打闹。电视上,正在直播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桌上,翻开的笔记本上歪歪斜斜写着周围几个村民的名字和他们家里的牲口数量,提起笔,张玉平在所有人名字上画了个大圈,写下“抱团致富”四个字。
2016年,因为过去几年为大儿子的病四处求医,张玉平一家担上了60多万元的外债,走投无路时,党中央的脱贫攻坚政策传来,向如履薄冰的一家人伸出了援手。作为村里的贫困户,在镇党委、政府和帮扶责任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张玉平搞起了肉牛舍饲养殖。从三头西门塔尔牛起步,张玉平埋头钻研“养牛经”,通过改造棚圈结构、改良饲料配方、改进饲养方式和提高免疫等手段,张玉平的牛产业越做越大,日子也越过越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张玉平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养殖能人,除了养牛,2019年,张玉平又开始钻研养羊技术,顺带搞起了村里第一台颗粒饲料机。开着家里早几年买下的农机,每年秋天,张玉平都是红进滩村里最忙的人。农闲之余,周围的村民们慕名找上门来,咨询养殖之道,张玉平来者不拒,倾囊相授,来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张玉平的心思更活泛了,2021年,他计划带着周边几家有发展养殖业意向的村民们搞规模养殖,利用过去几年的经验和技术,帮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背靠政策红利,像张玉平这样走出困境的村民在无定河镇并非孤例。2020年,无定河镇累计发放临时救助、救急难资金103.95万元,退役军人、高龄老人、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孤儿等37项补贴6904.46万元足额兑现;成立残疾人农机互助合作社,扶持残疾人创业30户;社保医保报销1450人次1321万元。通过最直接的现金补贴方式,无定河镇党委、政府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确保每家每户都能搭上乡村振兴的顺风车。在过去五年的发展过程中,无定河镇始终积极探寻治理有效新途径,发掘产业兴旺新动能,立足乡风文明新实践,构建生态宜居新生活,点亮富裕生活新希望。“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是让所有人摆脱贫困、可以从事生产,这正是过去多年脱贫攻坚的目的。”放眼“十四五”发展规划,无定河镇党委书记王广平信心十足。从脱贫攻坚主战场走来,扛起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无定河镇筑梦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