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厚植民族团结沃土 聚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日期:2023-06-06 16:42     来源:

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厚植民族团结沃土 聚力乡村全面振兴

 

苏力德风采  2023-04-28 17:49

    暮春的乌审草原,草木萌发、花香四溢、牛羊悠闲,一幅天然的牧野画卷不断在眼前延伸,纵情于蓝天碧草间,仿佛流传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那首民族团结之歌萦绕耳畔。

   “若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这是苏力德苏木农牧民群众发自心底的赞歌。


 

   苏力德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牧业苏木,位于乌审旗西南部,资源禀赋优良、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史悠久,共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土族5个民族,万亩马兰花分外壮美,草原风光静谧幽雅,大漠明镜陶利河南北贯通,铁路与公路纵横交错,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治区第六批民族团结示范嘎查村.——陶尔庙嘎查,享誉内外,民族团结故事在这里源远流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苏力德苏木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多措并举,推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任务在苏力德苏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扎实推进各项措施落细落实,以团结促振兴,以振兴保团结,使得民族团结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今天的苏力德苏木用一幅幅美好乡村生活画卷,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答卷。



 

产业振兴让多民族共奔致富路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火车头”。近年来,苏力德苏木立足地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因村施策推进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依托传统种植养殖产业,以区域相邻、产业相近、以强带弱的方式,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逐步建立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链,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纳林河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对全村分散农田进行原地整合,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民”的合作模式,“小田变大田”,实现了全村65%的土地规模化、标准化、节约化经营,活跃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让农牧民小日子有了大幸福。

     陶利嘎查推行“户繁企育”模式,与嘎查打造利益共享、发展共生的利益共同体,并逐步向着打造高品质肉牛产业的方向发展,壮大嘎查集体经济产业。



 

    陶尔庙嘎查、呼和芒哈、宝日呼岱、通史四个嘎查以集体土地和资金入股,抱团发展,实现了一村带三村的发展模式,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村村联建集体经济项目。如今,坐落在陶尔庙嘎查的光伏发电站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产业兴旺景象在苏力德苏木比比皆是。2022年乌审旗苏力德苏木11个嘎查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共393.05万元。2023年,11个嘎查村计划100%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5万元以上,促进集体经济年收益与当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各族群众致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建设共富共美家园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如何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深融入各族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意识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这里常开长盛,是苏力德苏木一项永恒课题。

    近年来,苏力德苏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根主线,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年度党建考评内容、意识形态考核内容,积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范畴,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4月22日,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在陶尔庙嘎查的党员中心户乌云巴特尔家里,党员群众早早围坐在一起烤着火,等待着今天“围炉夜话”的开始,一起共话今年的发展。



 

    2019年以来,苏力德苏木始终坚持将“围炉夜话”作为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的有效载体,讲政策、谋发展、话振兴,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围炉夜话”活动158次。

    除了“围炉夜话”,“都兰爱里”“绿色乌审·草原学习轻骑兵”“八路榆下话党史”等形式,同样将党的方针政策送到群众心坎上。如今,爱我中华的种子,正在越来越多农牧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走进拥有仅百年建校史的沙尔利格小学,大树下孩子们随着乐曲歌舞翩跹、活动室内琴声悠扬、书画室内纸墨飘香、博客竞技场边掌声四起……



 

 

    校园内,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展示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的团结景象,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通过读民族团结题材好书、创作民族团结主题文艺作品、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等方式,将民族文化传承和包容互鉴的情感深埋在学生们的心中。

图片

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民族互嵌发展

 

   “今天广场上有演出,大家快去看。”

    每逢各嘎查广场上有演出,农牧民群众总是奔走相告,现场更是座无虚席。

    近年来,苏力德苏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平台,积极开展农牧民那达慕大会、文化独贵龙活动、农耕文化展示等群众性、参与性较强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综合文化服务活动30余次、那达慕大会3次、群众文体活动20余次,参与群众10000多人次。


   

    要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关键。苏力德苏木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各族群众在一起生活、劳作,往来密切。如何达到乡村善治,促进各族群众和睦共处?

    苏力德苏木把理论宣传、政策引导、乡风文明等工作,作为文明实践重点,促进各民族群众和睦共处,同时及时将科学技术、实用技术送到农牧民家门口,增强农牧民致富能力。2022年以来,苏力德苏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累计开展科学理论培训讲座、宣传40余次,受益群众达800人次;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1处、文化墙2处、景观小品8处,设立公益广告宣传牌100余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自治作用和“四会”组织议事监督作用,提高“一约四会”在嘎查村级事务特别是婚丧嫁娶、乡风文明事务当中的参与度和引导力,让遏制陋习倡导新风成为常态;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积极创建“八无”苏木、嘎查村“社区”,统筹实施苏木“雪亮工程”,纳林河村获评“内蒙古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抓好法治队伍,实现“一嘎查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挖掘培养“法律明白人”24人,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11支;开展平安创建、安全防范、反邪教等普法活动10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如今,一幅和谐共融、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苏力德苏木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正载着“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切愿景,唱响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奋进之歌。







 

编辑:哈布日

 

审核:木希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