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4-17 10:50 来源: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主导产业、下辖牧业社、人口、水地、草牧场、牲畜数量等情况)
沙尔利格嘎查(村)位于苏力德苏木中部,距乌审旗75公里,是苏力德苏木下辖的一个以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牧业嘎查,下设9个牧业社。总面积为473平方公里(71万亩),总人口650户1963人,其中农牧业人口405户1315人,蒙古族1279人,占总人口66%。水浇地4.8万亩,草牧场55万亩。牲畜总头数53295头(只),其中大畜1858头,小畜51437只。
第二部分: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主要包括:两委班子、党员、活动阵地等情况)
沙尔利格嘎查(村)两委成员8名,其中支委5名,村委5名,交叉任职2名。现有党员81名,其中女党员19名,建筑占地900平方米集办公、农牧民培训、远程教育、图书阅览、群众议事、文体活动、医疗卫生等为一体的综合活动阵地一处,不仅为各种活动有效开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更好的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搭建了平台。
第三部分:自然及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地上资源、地下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情况)
沙尔利格嘎查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史悠久。境内有丰富的甘草、麻黄等天然名贵药材料和沙地柏、黑橄榄等珍稀植物。蒙古族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伟人之一的巴图孟克大延汗及其子孙五代长眠于此,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沙尔利格嘎查同时也是乌审旗最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驱,留下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第四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生态等情况)
境内交通便利,通讯畅捷,S215线途径全境,与嘎鲁图镇、无定河镇、陕西榆林、靖边、鄂旗、鄂前旗、宁夏银川等地有效互通;通电率93%;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全覆盖;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5%、70%。
第五部分:民生现状(主要包括: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危房户、老弱病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情况)
我嘎查属于半农半牧区,人口居住分散,部分地区农牧户生产条件差,交通不便,生活困难,现有贫困户33户、占总户数5%,低保户18户、占总户数2%,五保户4户、占总户数1%,危房户187户、占总户数28%,老弱病残15户、占总户数2%,空巢老人8户、占总户数1%。
第六部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主要包括:农牧业经济建设、文化旅游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苏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沙尔利格嘎查 “两委”班子,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先后组建了“文公希礼农畜产品协会”等协会组织,发展“支部+协会”、“公司+协会”模式,带领农牧民大力发展优质肉牛、鄂尔多斯细毛羊等特色养殖业,生产和销售绿色无公害风干牛羊肉及蒙古特色食品,并申请注册“文公希礼”商标,有效实现了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经营。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014年年初,沙尔利格嘎查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其中来源于牧业收入比重占到八成以上,集体经济达到12万。
第七部分:今后发展思路(主要包括:农牧业经济建设、文化旅游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
⑴创建联合体。由党支部、村委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龙头企业,聘请国家级专家教授共同组成中国信息农牧民经济联合体,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行党支部领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标准化生产、种、养、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新模式,
⑵实行股份合作制。一是将过去每家每户分散经营的农牧户、搞联户联片合作,组成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将不同的专业合作社组成农牧民经济联合体,在不改变土地草牧场性质的基础上,实行部分土地、草牧场、劳动力、资金、无形资产等入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三是加入联合体的农牧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原土地草牧场作为联合体的生产养殖基地,联合体成员由联合体统一安排,责、权、利明确,在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核心区内统一建设现代新型农牧民住宅区。同时建设相应的设施农业。如塑料大棚、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和经济作物等。建立清真健康肉食品加工厂,使两合体的成员既能享受城市人的幸福生活,又能在自己的家乡土地上创造更多的财富。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