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2-17 18:13 来源:
苏力德苏木位于乌审旗西南部,地处蒙陕宁甘交界地区,总面积3150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27.3%,辖11个嘎查村2个社区54个牧业社,总人口12506人,其中蒙古族8904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7万元,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牧业苏木。
近年来,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围绕农村牧区平安创建目标,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明确了“一个目标、五治融合、四级联动、N项举措”工作思路,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全力构建以“政治”强引领、“法治”筑保障、“德治”扬正气、“自治”增活力、“智治”为支撑、“联动”建网络的“五治融合、四级联动”农村牧区社会治理新模式,实现政治更加有为、法治更加有序、德治更加有效、自治更加有力、智治更加有用、体系更加完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攀升,走出一条具有乌审特色的新时代农村牧区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以“政治”强引领,农村牧区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夯实
以苏木、嘎查村(社区)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探索推行“苏木—嘎查村(社区)—牧业社—中心户”共建共治共享农村牧区社会治理新模式,将苏木、嘎查村(社区)综治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服务中心有机整合,建成苏木综治中心1个、嘎查村(社区)综治中心12个,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坚持“统一领导+指导服务”“线上辅导+线下提示”相结合,实行苏木党委委员联系嘎查村(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建立“嘎查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牧业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服务自治网络,有效解决农村牧区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问题,实现农村牧区党建与农村牧区治理“联建双推”、有机衔接、良性互动。
依托苏木、嘎查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建立苏木、嘎查村(社区)调解中心13个,以嘎查村(社区)为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嘎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包户工作责任制,实行日常巡查、上门服务工作机制,全面做好信息采集、矛盾化解、治安防范、普法宣传等各项工作,搭建联系服务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掌控信访矛盾、畅通信访诉求的“绿色通道”,积极推动“网格+网调”联动融合,做到“网调进网格,网格有网调”。
以“法治”筑保障,农村牧区依法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坚持全面依法治镇,成立镇依法治镇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做到领导有力、措施具体、责任明确,实现整体联动抓落实、齐抓共管求实效,稳步推进法治镇创建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健全完善苏木党委决策程序,将政府行为置于法治的框架内,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咨询法律顾问,由法律顾问把好法律关,进行风险评估,以保证项目的正常顺利实施。坚持依法治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抓好学法守法用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全面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搭建苏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苏木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主动履行公益服务社会责任,免费为苏木12个嘎查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积极配合苏木、嘎查村(社区)采取定期现场服务、即时电话预约、24小时在线服务、微信实时咨询等便民服务,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释疑解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法律服务工作,有力维护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周、“12.4”宪法日等宣传活动,编印发放《农村牧区常用法律知识读本》《律师以案释法案例汇编》,增强群众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组建苏木普法讲师队伍,打造“金牌调解员”“法律大篷车”“法律那达慕”等具有苏力德特色的普法招牌。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重点攻坚,齐抓共管,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社区)”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牧区治理体系现代化。
以“德治”扬正气,农村牧区社会治理动力有效激活
引导群众依法依规、严格程序、民主协商,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因地制宜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13个嘎查村(社区)全部制定村规民约,做到“一村一规”,实现村规民约与村情民意高度融合。探索道德建设新模式,增强道德约束力,沙尔利格嘎查创新建立道德档案,详细记录每一户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按季度对嘎查村民的日常行为、人居环境、助人善举等进行评分,引导全民向上向善、重义守信,这一做法在苏力德苏木得到推广运用。
发挥文化广场、牧家书屋等文化主阵地作用,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风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创新性开展“一创多评”系列活动,引导苏木13个嘎查村(社区)开展“平安嘎查村(社区)”“平安家庭”“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美丽牧户”等评比评选活动,崇德向善、勤俭持家、敬贤尊老、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尚在苏力德大地蔚然成风。
以“自治”增活力,农村牧区社会治理力量充分激发
高位推进农村牧区群众自治创新工作,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嘎查村(社区)主导、群众自治”工作格局,创新嘎查村(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建设,12个嘎查村(社区)逐步建立起以嘎查村党组织为领导机构、村(居)民议事会为村(居)民会议常设议事机构、村(居)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四位一体”嘎查村(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推动了嘎查村(社区)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增强了村(居)民当家作主意识,畅通了嘎查村(社区)村(居)民与嘎查村(社区)干部之间沟通联系渠道。
立足农村牧区特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风建设,规范引导嘎查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推选婚事丧事“管家”、德高望重的“五老”、热心公益的“志愿者”等能人乡贤担任农村牧区群众组织负责人;充分利用能人乡贤丰富的生活阅历、群众经验和贴近群众的优势,讲法理、讲道理、讲情理,遵循“法为上、礼为先、和为贵”,参与畅通诉求表达渠道的民间调解,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及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以“智治”为支撑,农村牧区社会治理质效显著提高
将综治“农村牧区雪亮工程”纳入苏木规划纲要和重点改革事项,建立上下联动、高效运行的工作体系。总的目标是:到2022年底,建成标准统一、运行规范的综治“农村牧区雪亮工程”,基本实现农村牧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全力推进综治“农村牧区雪亮工程”建设,按照“群众自建、政府补助、共建共享”的模式,建设以“社会面”监控终端安装为内容的平安苏木工程,累计投入160余万元,在苏木12个嘎查村(社区)主要出入口、重要公共场所、治安复杂地区等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探头2878个,到2022年,苏木社会视频探头将达到6000余个,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
全面推行“一嘎查村(社区)一辅警”,苏木12个嘎查村(社区)均配备一名辅警,推进农村牧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档升级。组建联防队伍,建立以派出所民警巡逻防控为主体、网格员入户走访为支撑和治安联防队、平安志愿者等群众组织为补充的群防群治体系,提升农村牧区治安防控水平。优化警务资源配置和勤务模式,着力构建苏木镇区巡逻防控10分钟、农村牧区巡逻防控半小时快速反应圈,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提升农村牧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以“联动”建网络,农村牧区社会治理体系织密织严
针对苏力德苏木管理点多线长面广难题,坚持把“网格化管理”作为化解农村牧区社会治理难题的主要抓手,建设以苏木、嘎查村(社区)、牧业社、中心户为主体的“四级联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一网覆盖、一网兜底”的共建共治共享农村牧区社会治理格局,实现社会治理全域覆盖。
精细划分网格,制定《苏力德苏木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将苏木划分一级网格1个、13个嘎查村(社区)划分为二级网格13个、54个牧业社划分为三级网格54个、172个党员中心户划分为四级网格172个,每个网格对应成立网格党小组和网格管理服务团队,把人、事、地、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形成“四级联动”网格化治理体系。选聘网格员,探索建立网格员选聘管理制度,通过群众推荐、公众测评、组织考察等方式选聘248名网格员,并将网格员纳入嘎查村(社区)后备干部储备库,先后有36名优秀网格员当选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推行全面服务,有效整合服务管理职责和便民服务功能,打造苏木、嘎查村(社区)两级标准化综治中心13个,明确学习培训、政策宣传、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13项重点工作,延伸党建、综治、安全、民生等80多项网格服务事项,真正把社会治理资源进一步向网格、家庭下沉,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实行闭环管理,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完善网格员日走访、周排查、月总结工作制度,探索建立“台账式管理、清单式销号”工作方法,形成“网格员当天上报解决、牧业社2个工作日内解决网格员上报事项、嘎查村(社区)3个工作日内解决牧业社上报事项、苏木5个工作日内解决嘎查村(社区)上报事项”的四级闭环管理模式。2020年以来,四级网格员累计在农村牧区一线化解矛盾纠纷412起、落实便民服务、惠民实事3200余件,将农村牧区80%的事项都解决在了网格内。
编辑:宣传办
审核:翟文亮